|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来凤土家三棒鼓

来凤土家三棒鼓

关键词:三棒鼓,打花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来凤百姓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f.ccoo.cn
  • 感谢 laif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733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三棒鼓(打花鼓)是较早流传到恩施州的曲艺曲种,属唱曲体。在我州来凤及毗邻的湘西龙山县特别盛行,来凤县的旧司乡、大河乡等乡镇几成“花鼓之乡”。男女老幼皆能唱能舞,并建有业余花鼓队,逢年过节或赶场、庆典等吉期,即邀约助兴或设奖比赛。打花鼓主要表演抛甩木棍或刀,转花竿似杂技的杂耍,另有锣鼓伴奏,伴奏者同时兼演唱。抛接花棍者一般不唱,抛接花棍的主要式样有“麻雀钻竹林”、“单鼓花”、“双跨花”、“白蛇吐箭”、“绞花”等10余种程式。花鼓唱词有较固定格式,一般为五五七五或五五七七句式,也有纯七字句式的,一段一韵或多段一韵。表演花棍技艺高超的有抛接4棍火棍、4把刀或4把叉的。因表演带杂技性,动作不复杂但有一定难度。节奏单一,较少变化,但叙事性强,适宜表现故事性强的内容。传统花鼓词多取材民间传说、传奇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编花鼓词有反映贺龙革命斗争生活的《打龙山》等。

附:

三棒鼓又名花鼓子,在湖北来凤、湖南龙山、重庆酉阳普及程度极高,尤其是在来凤县旧司、大河一带,三岁娃娃随时随地都会即兴演唱几则。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曾经唱过的两则:

讲起打花鼓,硬是学得苦,三岁学到一十五,才会打花鼓。

刀刀三块铁,敢抛不敢接,落到脚上要出血,找药要一歇。

据查,三棒鼓,唐代称三仗鼓,明沈行符《顾曲杂言》曰:“吴下何来有打三棒鼓乞钱者,余幼时有见之也,起于唐咸通中(公元865年)”,约于明代传入本境,并逐渐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艺人们结伴走村串寨拜年,表演对象不分贫富,户户必到。如遇贫寒之家,表演者将别家赠送礼品相送,意在人人过节欢喜。

湖北三棒鼓,明清时起源于天门一带,最早是叫花子用来讨饭时的即兴表演。表演形式是由一人身上挂鼓,手执三根嵌有铜钱的鼓棒,有节奏地边耍、边唱、边击鼓,另一个手击马锣伴唱,解放前在武汉和江汉平原十分流行。

来凤三棒鼓,笔者无从考究其起源,但与上述传说记载内容吻合,是一种技艺独特的走唱曲艺,表演者通常由三至五人组成,比较正规的表演为四人。抛棒者为主演,面前鼓架上放一小圆鼓,用3根嵌有古铜钱的鼓棒抛耍,上下翻飞,铜钱相碰,清脆悦耳,木棒落鼓合拍成调,边抛边打边唱,见啥唱啥,随口辩答,极具智慧和唱功。另外三人,一人敲马锣,一人抛刀(刀为三把和五把),一人耍“连绞棒”。敲马锣的主要是配音韵,有时也唱歌词。抛刀棒的主要是表演高超的技艺,其抛舞花样繁多,有“雪花盖顶”、“金钱吊葫芦”、“狮子摇铃”、“白蛇吞箭”、“野鹿含花”、“美女梳头”、“鹤鹰展翅”、“犀牛望月”、“白马悬蹄”、“锦鸡独立”、“观音坐莲”等二三十种。舞刀者兴之所至,突然把一刀抛得极高,另两刀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有如白蛇吐飞箭、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拍手称绝。

来凤三棒鼓一般为五言四句押韵唱词,唱腔风格朴实,但也讲究抑扬顿挫,委婉动听。表演没有特定的时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新居落成、做寿等场合比较浓重,锣鼓刀棒必备,田间干活或拾柴放牛间歇时比较随意,就地拣起几块石头或几截木棒都可演唱助兴。长期以来,它已成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习惯节目,其演唱内容因时因事而定,如结婚唱《天仙配》、《仙姑送子》等;庆寿唱《八仙庆寿》、《韩仙子庆寿》等;新屋落成唱《摇钱记》;追悼老人则唱《十孝》、《十月怀胎》等。花鼓词的内容相当丰富,初步统计,传统唱本近130个,群众即兴演唱的更是无法统计。

近年来,来凤县旧司乡岩朝门村的花鼓表演队,在整理挖掘传统段子的基础上配合当地经济发展,自编花鼓词400多段,每年在城乡演出达100余场。他们多次参加湖北来凤、湖南龙山、重庆酉阳三县组织的表演、竞赛和宣传活动,因其声音洪亮,抛舞技绝,唱词精彩而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比如他们演唱的这几段就极具地道来凤风情。

来凤三棒鼓,历史很悠久,民间相传代代有,绝技前人留。

手抛刀与棒,耍出新花样,边打边抛又边唱,出口能成章。

客往来凤过,进了花鼓窝,队伍庞大人也多,演遍川湘鄂。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718-6262366 传真: 邮箱:lfbxw0718#163.com
地址:来凤县翔凤镇凤翔大道103号三楼 邮编:445700
Copyright © 2004-2024 来凤县百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