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来凤土家摆手舞

来凤土家摆手舞

关键词:土家摆手舞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来凤百姓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f.ccoo.cn
  • 感谢 laif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59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摆手舞被誉为民族艺苑的奇葩。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湘鄂川黔边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荆棘丛生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土家族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晋书.乐志》认为舞曲四篇中就“矛渝”、“弩渝”是离不开武器的,故为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秦末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倭寇,大跳摆手舞,乘倭不备,大败倭寇。后来,这种兵战舞蹈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文化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大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 “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阳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曰摆手,次俗犹存。”清《龙山县志》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堂供土司某神位,阵牲醴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征,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古谓之‘摆手’”。由此可见摆手舞在当时已极为盛行。 摆手舞 “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也叫舍巴巴、舍巴日、舍巴骆驼、舍巴格蚩)是土家族传统的祭祀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土人们纪念先祖、祈求后代兴旺发达,年丰人寿的一种舞蹈仪式。属“原始舞蹈遗存向风俗性舞蹈过渡”一类。所以摆手舞许多的内容都是土家先民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的反映。比如:诶笔姐(猴子赶),立恶(老虎围),拢古补六(团鱼摸)等主要反映土家先民原始渔猎生活;阿巴坳(撬石头)、卡边(拖木料)、里嘎(挖土)等反映土家先民原始农事活动。关于摆手舞的源流,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所以没有记载。随着土家族历史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于摆手舞的源流更是众说纷纭,主要概括为:摆手舞起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摆手舞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歌长达数万行,词韵铿锵,深沉豪放。 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回旋摆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拍 ,气势恢宏壮观,场面十分壮观。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摆手舞动律特点综合起来可概括为:走动顺拐,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动。摆手舞动作大部分是顺摆,即走同边。是山地民族特有的“一顺边”动作文化特点。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如“单摆”、“双摆”。屈膝、膝盖的上下颤动是摆手舞的显著特点。在摆手舞动作中,膝盖必须保持屈膝,显得稳重粗犷、健美有力。湘鄂川黔山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山高路险,多羊肠小道,是土家人们劳动生活的主要地理环境,行走时,都是侧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东西。从而形成摆手舞“一顺边”的动律特点。 摆手歌是跳摆手舞时,祭祀八部大王,梯玛(土老师)所唱的歌。摆手活动时,土家人们不分男女聚集在摆手堂前,在梯玛的引导下“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跳起缠绵的摆手舞,唱起欢快的摆手歌。清光绪年间永顺贡生彭施泽的那首竹枝词“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生动描写了以“摆手”为舞,以“歌”为声。边歌边舞,载歌载舞的场面。因为土家族没有文字,他们只能用土家语歌唱祖辈定居创业的历史,留给子孙后代,从而成为我们研究土家族历史的重要依据。摆手歌人称土家的史诗,全部用土家语唱,长达万行,其内容主要分“天地、人类来源歌”、“民族迁徙歌”、“农事劳动歌”、“英雄故事歌”等四个部分。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原始社会的劳动生活,是土家先民狩猎、迁徙、生产、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本民族的发展,经过不断地丰富、发展而成为今天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718-6262366 传真: 邮箱:lfbxw0718#163.com
地址:来凤县翔凤镇凤翔大道103号三楼 邮编:445700
Copyright © 2004-2024 来凤县百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