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贴]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

  • 时尚家装饰
楼主回复
  • 阅读:1100
  • 回复:5
  • 发表于:2011/5/5 8:55:07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来凤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是妈妈把首都的马路越扫越宽/是爸爸建起北京的高楼大厦/让我们仿佛感到这里就是我们的家”。目前有近两千万农民工子女生活学习在中国城镇的各个角落;然而他们的归属却依旧是个巨大的问号。三十年民工潮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同时也对新中国以来最根本的城乡二元户口制度提出了尖锐的质疑:随着民工二代甚至三代的迅速扩大,如何保障上千万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民工小学”

  2007年春节前夕,上海一所民工小学被突然取缔。如今校址不再,“建英希望小学”的名字却因为《纽约时报》的报道被记了下来,关于民工小学的去留问题再次浮上水面。

  九十年代初期,北京、上海等主要劳务输入城市开始出现“民工小学”,多半是具有商业头脑的外省教职人员开设的廉价私立学校,专门招收外省进城务工人员的小孩,以低门槛(没有户籍要求)低收费(一学期两三百块钱,而且没有校服春游等额外费用)解决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吸引了众多低收入民工家庭。经营好的学校可达上千人的规模,“低成本跑数量”的盈利模式亦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入;繁盛时期北京上海曾各拥有100多所这样的学校。

  为了降低成本,多数民工小学的课桌椅是公办学校淘汰下来的二手货,老师大多为当地退休教师和外省初级教师,仅具备教师资格证和上岗证,学生没有统一的校服,读的也是全国版教材1。地理上,民工小学基本设在地租便宜的城乡结合部;制度上,民工小学也始终处在灰色边缘地带,它的合法性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由于很多学校都是私人作坊式的经营,加上学生和老师的流动性很大,学校管理上漏洞比较多。九十年代中后期多起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对“民工小学”的关注,城市管理者多以“设备简陋、安全隐患多和教学质量差”为由对民工小学进行取缔,社会上也普遍认为民工小学在硬件软件上都不能和公办小学相比,有误人子弟之嫌。

  然而,民工小学的一度欣旺和持续发展似乎强调着“存在就是合理”。对于低收入农民工家庭来说,如果不是把孩子留在农村接收当地的免费义务教育,就只有送孩子上城市的民工小学。外乡外省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难,一是没有城市居民户口,二是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本:如果没有社会关系,或承担不起上千甚至上万的借读费,他们就不可能入读当地公办学校。夹缝中冒出来的私人民工小学正是民间对政策缺陷的适时必要补充,无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它的存在暂时解决了上百万民工家庭的问题。既然没有户口,借读费又太贵,民工家长与其让孩子在街上晃荡,还不如让他们进民工学校,好歹也是读书。另外,很多家长觉得民工小学的教育质量再差,总体上也还是比农村老家的好,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好管教。权衡之下,民工小学是刚在城市扎根的低收入农民工家庭的最优选择。唯一的第三个选择就是辍学,让孩子过早成为市场上的劳动力。据调查统计,有近10%的民工子弟处于失学状态。在有和无、好和坏之间,决策者该如何权衡和疏导?




[黄昏里安徽土改庄的“留守儿童”们。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

  和那些隐蔽在城乡结合部的民工小学相对应,中国农村里上千万的所谓“留守儿童”同样是中国三十年民工潮的产物。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中国至少有2千2百万儿童留守在农村。在淮北农村走访,见到最多的除了牛羊就是老人孩子和狗。轻壮劳力的流失造成了中国农村普遍的“三八(妇女)六一(儿童)重阳(老人)”现象。

  今夏在安徽阜阳农村,笔者惊讶地发现当地超市陈列柜上奶粉赫然占据了半边江山。联想起2003年在阜阳引爆的 “假奶粉”事件,笔者难免要问:奶粉怎么还有那么大的市场?近几年城市里宣扬“母乳喂养好”不遗余力,“星妈”张柏芝加入母乳喂养大军上了娱乐头条;然而,在阜阳农村,这个“众所皆知的秘密”似乎找不到着陆点:随便在哪个村子走走,总能看到肚子鼓胀、肚脐突起的小宝宝,所幸没有见到大头婴儿。 村里老人说,从小吃奶粉长大的小孩肚脐都这样,岁数大了就消了。问怕不怕假奶粉,多数有点担心但表示没办法,因为孩子他妈出去打工了。

  媒体在2003年“假奶粉”报道中已注意到阜阳地区之所以奶粉市场巨大,部分原因是当地是中国重要民工输出地之一。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的不在少数,为了减少负担不影响打工,不少年轻妈妈在孩子满六个月至一岁的时候就又外出打工,还有个别孩子一出生就让奶奶抱去养,因此婴儿期不得不大量依赖奶粉。这几年外出打工的人只有越来越多,即使有“假奶粉”事件在前,对奶粉的依赖还是不减。月收入千把块的农民工往往在城乡接合部租几平米的小屋解决吃喝拉撒睡,更有夫妻在两地打工长期分居。出于工作压力、经济成本、生活便利和入学困难等考虑,很多农民工家庭长期都不考虑把孩子接到城里一起住,最多就是一星期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关心一下学习成绩,只有到春节或者农忙期间才回家看看孩子。有些家长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城里过,但是他们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和金钱陪孩子四处玩,那些“进城”的孩子多半就是在城乡结合部拥挤的棚屋区四处闲荡,偶尔爬一次东方明珠走一回天安门也许是他们对都市的唯一近距离接触。

  “世上只有妈妈坏, 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爷爷和奶奶,吃得全是老咸菜。”在安徽农村有时能听到人们这么开玩笑。当然,“吃老咸菜”有夸张之嫌;如今农村的小孩也多为独生或双生子,爷爷奶奶大多宠爱有加,物质需求基本都能满足。(笔者:当然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小孩和大人一起啃馒头吃咸菜不是不常见。)但是,和城里“4+2>;1”的独生子女相比,农村这些孩子好像实在缺了很多。长期在隔代家庭(祖孙)里生活,祖父母又往往识字不多,农村教育质量也普遍落后,这些孩子长大了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他们对于家庭关系和亲情伦理的认知又是如何?数量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留守儿童的成长不免让人担忧。

  这几年政府和媒体对所谓“留守儿童”开始关注,指示和报道默认留守儿童是潜在“问题儿童”。 笔者发现皖南黄山脚下的一县教育局从2005年起就开始下达文件,要求下属学校每年统计“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一年以上”的“留守儿童”人数和情况,并要求校方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这些学校只是调查了学生人数、联系方法和基本家庭情况,形式上让班主任和“留守儿童”结对子进行定期谈话,应付上头检查,但是过于详细煽情的谈话笔记似乎有虚构之嫌。采访中,“留守”学生不觉得这样的关注有任何意义。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已被烙上“留守”的身份;今年,当地6月的初一语文期末试卷的实践题是“如何开展一次主题为“留守儿童”的班队活动来帮助他们。”我们能给出满分的答案了吗?



[成都金星南路学校门前接送子弟回家的农民工家长]


思考:谁来为教育平等买单?


  2007金猪年的婴儿潮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下一代的狂热投入和高度关注。从受孕开那刻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成了指导城镇中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方针。相比之下,小山村里的留守儿童和郊区民工小学的流动儿童显得特别难堪:破旧的桌椅,年迈的老师,全国版的教材,这些没有校服、口音不正、夹在城乡之间的孩子们注定要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二等公民吗? 

  教育平等的口号喊了多年,可教育经费从哪儿来又如何分配却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当然这只是中国现行财政困境的冰山一角。虽然1985年颁发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中国每个未成年公民都有享受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教育法》第九条规定适龄儿童应“就近入学”,第八条规定教育经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其假设都是一个没有人口流动不存在城乡差距的社会。因此,在汹涌民工潮以及城乡和东西部差距日益加剧的双重冲击下,中国教育政策的漏洞日益显现。九十年代“希望工程”引发了全国尤其是城镇居民对中西部农村教育贫乏的感性认识;进入二十一世纪,民工小学的存在和相关争议则激起了对户口制度和社会公平的进一步争议:如果说中西部农村的孩子因为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上不起学还可以用地区差异发展先后的逻辑来解释甚至谅解的话, 那么同样生活在上海生活甚至出生在上海的农民工孩子,他们的义务教育得不到保证就显得更加不公正。几亿没有分享到沿海经济改革硕果的农民为谋求出路改善生活外出打工,在烈日下为城市建设挥汗洒血,然而他们的孩子依旧要为父辈的“农民”身份付出代价,成为政府文件中的“农民工子弟”,无法保障他们的义务教育权,社会公正从何谈起?

  现在我们正目睹一场中国剧变中社会阶层的重新洗牌。在不道德的市场经济下,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民被迅速翻入底层,而目前为止他们的下一代并没有给予太多可以翻身的制度机遇。在一个对“流动”始终怀有戒备和不安的毛时代户口制度下,走在路上的低收入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必须得付出代价,在非有即无的情况下作出无奈的选择:要么父子分离,要么上非正规民工小学。
最近,包括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在内的中央文件几次三番强调农民工子弟的入学问题主要以流入地政府解决,公办学校要降低门槛免费接纳具备必要证件(主要指暂时居住证、父母就业证和转学证)的农民工子弟。但是,很多市区政府还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以财政经费紧张、管理难度大和人口控制需要等缘由进行推拖。不少本地居民担心自己孩子的学校成为“杂牌学校”,社会上长期存在的对农民及流动人口的偏见和歧视给农民工子女融入当地社会带来了巨大障碍。留守儿童更是要应对缺乏父母照看和农村教育贫乏的双重劣势。在竞争激烈、讲究学历的今天,那些留守在农村或辗转于民工小学的农民工孩子,我们可以拿什么给你?

  1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使用当地教委自行编制的教材,各类升学考试(包括中考和高考)都以此为基准。因为户口限制,外省学生必须回原籍参加中考和高考,因此民工学校的教材多采用全国版教材,便于学生以后回老家参加当地的考试,接受高中以上教育。总体来说,城市的民工学校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 时尚家装饰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1/5/5 8:58:35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流动/留守:你往何处去?
  • 郁月铃兰
  • 发表于:2011/5/5 9:37:09
  • 来自:湖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论坛首席运营官元勋会员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员
  • 发表于:2011/5/5 11:03:57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是目前最大的老百姓利益问题。留守孩子不光是教育问题,还有诸多亲情问题,学好学坏的诸多问题。
这是国家思考和必须采取措施的根本性利益问题。地方是无能为力的。
活着就是幸福!
  • 654392181
  • 发表于:2011/5/7 22:46:00
  • 来自:广东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前两年“大和”是不是发生特大投毒事件啊?死了8个
就是针对留守儿童,作案的人竟然是孩子们的亲身爷爷奶奶。
作案动机是孩子的父母出们打工,没有汇生活费回来,两老养不活这么多孩子,才走极端的!
可能是因为孩子们父母兄弟姐妹们众多,大家都把孩子给老人抚养,寄生活非确相互推诿,逃避责任,才导致悲剧发生。
听人家说的,没有证实过,是不是瞒报了?所以没见媒体报端!!


  • 时尚家装饰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5/5 14:32:15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