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如期而至
热搜“爆”了
案例一: 直播间里的“儿子们” 专骗老人买“神药”!
“所有爹妈们,呼叫回家,收到评论区回复”“阿姨你吃,这个可以治好你的小瘤瘤”“爸爸妈妈,下方小黄车直接拼手速,给我炸!”山西平遥李先生的母亲一直在手机上看一种直播。
这些主播主要是在直播时帮人解决纠纷、调解家庭矛盾。老人还买了不少直播间里推荐的号称有神奇疗效的产品,可李先生却发现这些产品都是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普通食品。李先生表示:在母亲眼里,现在亲儿子说的话还不如那些主播“儿子”说的话可信。
案例二:
免费评书机 暗藏天价神药骗局
免费评书机
记者通过音频中的购买渠道买了几种药品,发现出售价格是电商平台的数倍,药品说明书上并没有“收音机”里提到的治疗功效。
评书机厂商坦言,评书机出厂价只要十元左右,他们积累了大量的音频资料,药品销售商只需要提供药品名称,就可以匹配上相应的音频,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案例三: 泰国香米竟是香精勾兑
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大米是安徽本地产的,和泰国香米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往大米里滴几滴香精,就会散发出特有的香味,这样的大米一年能卖出1000多吨。
案例四: 部分电动自行车头盔 成戴在头上的刀片
一是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测试。测试人员将头盔佩戴在头模上,拉升至1.6米的高度进行释放,模拟骑乘人员摔倒时,佩戴安全头盔的头部与地面碰撞接触的场景。一款红色头盔应声开裂,产生了一条20多厘米长的裂痕。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头盔厂家为了压缩成本,使用回收料等劣质材料进行生产。
二是耐穿透性能测试。测试人员将钢筋头拉升至1米的高度进行释放,模拟头盔遇到尖锐物体时,对佩戴者头部的保护能力。有8款头盔达不到新国标要求,有的几乎被劈成两半。
三是测试电动自行车的佩戴装置。模拟在发生事故时,头盔能否固定在佩戴者的头上进行持续保护。共有16款不符合新国标要求。
四是护目镜耐磨性测试。有16款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磨损后的镜片透光性明显降低,成像效果大打折扣。
案例五: 妆字号美容针或致毁容
记者调查发现,一批批打着化妆品名义的美容针剂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类医美、化妆品展会上,批发给形形色色的美容机构,最终被注射到消费者的脸上。
精彩评论 共 0 条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