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来凤趣事。历史与传说的惊人巧合。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阅读:5119
  • 回复:31
  • 发表于:2014/4/30 23:15:29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来凤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师傅修佛潭,徒弟打卯洞。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来凤是家喻户晓。由于徒弟的贪睡,致使佛潭未完全完工,卯洞也只能够勉强通水,鲁班祖师认为是天意,也只有带着遗憾离开。临走时从脚上取下一只草鞋扔进佛像前的酉水深潭,封赠一句说:要得卯洞开,除非铁船来。
       千多年过去了,据说一个贵州的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来凤,把回文诗变成了一百首,在佛潭念到九十九首的时候,看见大铁船波涛汹涌的露出水面,可是造化弄人,秀才跌了一跤,第一百首怎么也想不起来了,眼睁睁的看着大铁船又沉进潭底。
        很多年过去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长江中下游城市都要进行大的建设,我们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由于没有公路,铁路运往这些需要的地方,就只有依靠水运了。
  • 农家丑小丫
  • 发表于:2014/4/30 23:48:23
  • 来自:广东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1 9:13:40
  • 来自:湖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五几年,宣恩县林业局在沙道沟和李家河设立木材转运站,李家河转运站就设在现在佛潭上面的岩凤头,也就是现在的金沙滩那里。平时把木材积在那里,扎成木排,发大水时木排就沿酉水,进沅江,入洞庭,这样木材就到了沿江的各大城市。
       由于酉水河水流湍急。礁石林立,山谷内河床狭窄。特别是卯洞洞内更是如此。为保障放排工人和木排的安全,很多地方必须炸礁疏浚。
  • 凤城山君
功勋会员功勋会员
  • 发表于:2014/5/1 12:28:14
  • 来自:湖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陈铁全最后还是沉了,因为名字就叫“沉铁船”呀!
  • guest37578965
  • 发表于:2014/5/1 12:43:14
  • 来自:北京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个传说,在论坛上早就有人指出过,佛教于东汉年间才传入中国,而鲁班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佛潭不可能是鲁班所造。这个传说以后别传也罢,免得外人说我们来凤人没有文化。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1 19:13:37
  • 来自:湖北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楼(网上遨游)的帖子

      春秋战国的鲁班那时也叫公输班,那时的鲁班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到来凤的鲁班已经不是普通的凡人了,而是位列仙班了。我所知我们近边就还有几处鲁班仙人的传说。
           李家河川大河大桥(老桥)。200多年前,石匠在修建石拱桥的时候,一天,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个糟老头子,来工匠们的伙房讨饭吃,大师傅见老人十分可怜,就让他在工地上吃住。石拱桥合拢之日,一切就绪,就是那砣间岩怎么也不合适,掌墨师傅急的满头大汗。万般无赖之下,就说把那个糟老头子整天摆弄的那砣石头弄来看看,众人把那砣石头抬来摆上,真是不差分毫。众人要感谢老者的时候,老者突然不见了。这时众人才明白是鲁班师傅下凡帮助他们。
           八二年恩施地区公路局修建川大河新桥,当时是全地区的一个重点工程,那时也没有***,就在石拱桥合拢后,工程师,技术员都认为万无一失时,石拱桥突然垮塌,当场打死十七人。血染红了川大河大河。
            一会再说楚蜀屏翰,荆南雄镇和鲁班的传说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1 19:34:56
  • 来自:湖北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楼(网上遨游)的帖子

一个把神话故事和历史去作比较的人话你也相信啊?是人都知道神话是虚构的,拿历史去较真,是不是书读太多了,还是读穿甲了啊?
  • 醉酒三杯
  • 发表于:2014/5/1 23:35:59
  • 来自:湖北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2 8:07:56
  • 来自:湖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论坛核心版主论坛核心版主
  • 发表于:2014/5/3 3:42:22
  • 来自:湖北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仔细拜读,收获颇丰
顺天命,方兴人事
论坛首席运营官元勋会员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员
  • 发表于:2014/5/3 7:18:43
  • 来自:湖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楼(同在桑梓)的帖子
表示同意和支持!
来自手机版
(0)
(0)
活着就是幸福!
论坛首席运营官元勋会员摄影俱乐部会长摄影俱乐部会员
  • 发表于:2014/5/3 7:25:27
  • 来自:湖北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楼(网上遨游)的帖子
不同意你的观点!传说的东西,也是老祖宗们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也是一种神奇的古老传奇文化。就如同西游记一样。大家爱看就行……为什么能够传下来,肯定是好东西才可以的!该较真的不是他的真伪,而是他对我们土家文化的历史积淀……
来自手机版
(0)
(0)
活着就是幸福!
  • 凤城玫瑰
  • 发表于:2014/5/3 9:09:03
  • 来自:湖北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比较爱听这些传说,来凤的一些旅游景点,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文化积累和沉淀。
如果一个旅游景区,能够有深厚的文化蕴涵,才具有真正的旅游价值。
  • 心在江南
  • 发表于:2014/5/3 10:42:20
  • 来自:浙江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是饭后的谈资  好玩的 莫当真  当真的话什么事情都搞不成的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3 12:18:31
  • 来自:湖北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3 12:25:11
  • 来自:湖北
  1. 1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3 12:45:45
  • 来自:湖北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3 12:47:37
  • 来自:湖北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3 12:48:17
  • 来自:湖北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3 13:42:27
  • 来自:湖北
  1. 2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的支持,今天说说咸丰尖山土司皇城荆南雄镇牌坊和鲁班师傅的传说。咸丰尖山土司皇城的石人石马,和牌坊石柱都是整块石头凿成,也非就地取材。在到时交通不便,又无大型的现代化起重设备,这些数十吨重石材是如何从几十公里外运来,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就说牌坊的石柱高度接近七米,重数十吨。运到工地就很不简单,雕刻好后能否立起更是大问题。
           传说工匠们雕刻好石柱之后,怎么也想不到办法把它立起来,大家都十分垂头丧气。如果不按时完工,土司就要杀人治罪,大家万念俱灰,实在也想不到什么办法,也只好眼睁睁的等着土司来取项上人头。土司看的良时吉日,第二天就要立柱了,下午土司弄好几百人的饭菜,要求工匠们做好最后的准备,可是大家伙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立起的,性命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心事吃饭呢。这时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个叫花子老头,老远就天声地声的喊,我饿啊,我饿啊。众人反正也吃不下饭,就叫叫花子把那些饭都吃了。叫花子也不客气,就叫众人把所有的饭菜端过来他吃。那知道饭菜端来后,叫花子也不吃,一下子就把饭菜到在地上,到一些饭菜又撒一把筷子在上面,到一些饭菜,又撒一把筷子在上面,最后,几百人的饭也到完了,菜也到完了,筷子也只剩一只了,叫花子就把一只筷子直直的插在由饭菜堆成的堡堡上,哪知道叫花子做出这些举动后,也没说什么,就飘然而去了,当时大家都是等死之人,也就由他而去。
  • 君子不器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5/3 13:56:58
  • 来自:湖北
  1. 2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晚上大家都睡不着,掌墨师也在睡不着,也在琢磨下午这个奇怪的事情,想啊想啊,突然恍然大悟,这不是仙人来救我们了吗!在仔细想想,那个叫花子老头不就是画像上的祖师啊。立即把所以的工匠叫起来,马上开工立柱。呵呵,就是用泥巴把石柱上头一点一点的堆起来,石柱堆垂直了,再把泥巴挖掉。石柱不就立好了吗。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