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来凤县名胜古迹

来凤县名胜古迹

关键词:来凤县名胜古迹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来凤百姓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f.ccoo.cn
  • 感谢 laif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8379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一、古石刻
  本县现存古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有:仙佛寺摩岩雕刻的佛像,川湖大界界碑,卯洞油行永定章程碑等。
   仙佛寺石刻像凿于接龙桥区沙坨乡酉水北岸佛潭岩上,岩壁高约百米,在中部,并排开凿着三大石窟,依次雕刻 3尊佛像,每尊高约6米。其神态端庄,造形丰满,尤以靠南的两尊工艺精巧。前清时期,在地中掘出残碑,上有“成康元年五月”字样,清同治《来凤县志》推断最先造像时间为东晋咸康元年,称前两尊大佛为“咸康佛”。据湖北艺术学院美术教授阮璞结合我国佛教石窟流布系统及咸康佛本身风格的时代特征实地考察认为,成康年号应为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公元925),咸康佛和永顺溪州铜柱在同一时代建造,“窟主”有极大可能是土家族首领。两说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在布局上居中大佛的两侧各雕有一对小佛和一对供养人,两侧的佛像身旁亦雕有供养人。在三大石窟下侧南端,另凿有许多小石窟,窟内刻有观音、地藏等佛。所有小石佛各具神态,有较高艺术价值,然雕刻时间则晚予“成康佛”。
   古人曾修三层佛寺,将佛像尽罩于内,一层为观音堂并僧舍,二层为钟鼓楼,三层为大佛堂。古寺上倚绝壁,下临深潭,古木参天,绿荫蔽日,檐际泉水四时溅落,左右洞壑幽深,成为本县避暑消夏胜地,亦以“佛潭映月”的美景而为文人称道。寺内有一回文诗碑,刻诗日: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沙笼树色月笼烟。将诗顺咏倒岭皆成诗句,将其拼拆组合,可演绎为成百首新诗。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佛寺被拆毁,碑碣古物被破坏,唯摩岩雕刻主体部分基本完整,仍可供观赏研究。
   川湖大界石碑,在大河区境内的白岩山药材场,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在此前,鄂川两省在此地疆界不明,时有争议。经两省公议,来凤知县和四川酉阳知州在此树碑刻字,划分边界。
   卯洞油行永定章程碑,刻于清道光二十年 (1840)九月,碑文规定了桐油收购价格,质量要求等条款,可考查卯洞商业状况。碑砌于百福司镇下街一居民住宅之墙壁上,碑体完好,字迹清晰。
二、古建筑
古书院
   解放后本县古书院尚存朝阳书院、桂林书院的主体建筑。朝阳书院大殿于 1984年拆毁,现仅存桂林书院。该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嘉庆九年,同治五年均进行过扩建或维修。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仍可见当年风貌,今为百福司中学学生宿舍。
古宫观寺庙
   本县原佛、道教建筑物极多,如庆风山的大观寺,麂子峡的飞来阁,县城的川主宫,万寿宫等,解放后均被拆毁。现仅存百福司镇上街的万寿富。该建筑占地面积 870平方米,整个建筑共分三进。一进为术结构的戏楼,楼柱粗大,楼顶有彩绘雕刻图案,戏台左右各有耳房。二进为正殿,殿阁3间,总宽13米,进深156米,颇有气势。三进为后院,进深126米。该建筑物具体修建年代不详,但至迟为清中叶所建。现为街道办事处使用。
摆手堂
   系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摆手舞的坜所。本县现有摆手堂 3个。舍米湖摆手堂,位于百福司镇河东乡台米湖村北的山坡上,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困以院墙,系用山石砌筑,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作牌坊状,两立柱和横楣皆长柱形条石,在立柱与横楣接槔处,左右各镶半月形石牙1块,大门与神堂之间是1条石铺甬遭,位于院落的中线上,道旁夹植高大古柏5株,既增添幽静气氛,又便于跳拱手舞悬挂红灯。神堂的墙壁也是石头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槽飞拱,显得简单厚重,朴质无华,与一般佛寺道观全然不同。有神堂3间,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石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进行维修时所立。1983年县委统战部及文化部门又拨款维修。鸡公岭摆手堂和大屋摆手堂,其建筑格局与上述相同。神位尚存,亦在清嘉庆年间进行过维修。经过文物普查,本县又发现茶堰坪、庙湾、枣术树、硝洞、梨子坪5个摆手堂遗址。
古关隘
   现存智勇关,建于清咸丰九年 (1859),系当年清军为阻击太平天国起义军所筑,该关位于枫洞乡与四川酉阳县老茶乡交界处,建筑呈长方体,长50米,深48米,高4米余,中有拱门,其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来为军事要塞。
古桥梁
   现存民国以前石拱桥 17座,以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的龙洞桥时间最早,龙家凉桥最有特色。龙家桥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系石台木面桥,俗称凉亭桥。桥面有九间木架瓦顶,两侧设有术质栏杆及长坐板,桥两端各有一间“偏厦”,为重檐结构,造型精巧别致,富有民族特色。其它石拱桥,凉亭桥详见《交通志·人行桥》。
古墓葬
   本县规模较大的古墓葬多为土司坟墓,现存的有覃峒长墓、向金銮墓。覃墓位于安抚乡洞长坝村军民堡,葬者为请安抚使司覃家营峒长。墓碑为嘉庆十七年 (1812)复立向金銮墓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位置在百福司镇中堡大坟山。墓主生前为卯洞百户司使,死后谥武略将军。
   除上述现存的古建筑外,“改土归流”前,县境内七大土司修的司城尚有少量遗迹。它们是 ;散毛老司城遗址,位于三胡区猴栗乡,现存部分城基和水井,漫水土司司署遗址,在百福司镇观音乡之宣抚堡,尚存残墙断壁及绘有鸟兽花纹的砖块,筒瓦等,大旺安抚司遗址,在旧司区新街乡之衙门湾,腊壁长官司遗址,在旧司区水田乡腊壁村,东流长官司署遗址,在今东流乡大岩村,现仍存片石铺砌的人字纹路面,卯洞安抚司遗址有多处,一在百福司镇,二在天井坝,三在怯道河,最后一次建于坟山坪,叫新司城;百户长官司遗址在观音乡瓦厂坝。
三、古战场
谢家营
   又名营盘寨,在接龙桥区活水乡旗鼓寨。清嘉庆元年,鄂湘川陕边区爆发“白莲教”农民起义,此地成为边区自莲教大营,曾聚众数万,分设九寨。清王朝派四川总督孙士毅、湖广总督福宁等带数万大兵围剿。起义军筑木城顽强抵抗,多次打退清兵进攻,并主动袭击,歼敌极多,先后打死官军把总、巡检、游击等将领多人,连四川总督孙士毅亦惊怒而死。后因寡不敌众,营寨被破,起义军将士数千人惨遭杀害,留下“万人坑” 2个。后人在此挖出铅弹多枚。
野猫洞
   位于接龙桥区飞机乡竹坝村民小组的一山谷内。清成丰十一年 (1861)12月,太平天国起义军石达开部驻扎来凤,清军施南副将惠春和宜昌参将兴禄两部从三堡岭、红花岭直扑来凤县城,太平军从麂子峡大路正面迎敌,从观城坡迂回包围,将清军赶至野猫洞峡谷内,击毙副将惠春、参将兴禄、游击双庆、守备周忠福等大小头目,全歼其部。此战后,太平军声威大震,乘势入川。现该地仍有“万人坑”、“万人坟”等遗迹。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718-6262366 传真: 邮箱:lfbxw0718#163.com
地址:来凤县翔凤镇凤翔大道103号三楼 邮编:445700
Copyright © 2004-2024 来凤县百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