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来凤县经济

来凤县经济

关键词:来凤县经济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来凤百姓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lf.ccoo.cn
  • 感谢 laif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77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2006 年,来凤县地区生产总值 135640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55900 万元;第二产业 29930 万元;第三产业 49810 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53890 万元。财政收入 16368 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2400 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80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800 元。
一、农业农村经济
  党的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发放,2004年至2006年累计达到7036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优质畜牧、道地药材、特色蔬菜、林果、烟叶、茶叶六个特色基地面积达到17.5 万亩,比2003年末增加7.5万亩;特色农产品经营加工的龙头企业发展到28家,其中13家被认定为州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商品率达到46.0% ,比2003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中,农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63.7%。围绕产业化经营,农业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7家企业的19个品种获得质量体系建设相关的质量认证、产品冠标和准入证书。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部取消农业税;依法圆满完成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如期完成,乡镇事业单位“ 以钱养事 ”新机制基本确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乡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打通县内经济循环路和出口路3条共计40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259.8公里,82个村实现通村公路黑色化(硬化);顺利完成农村“ 户户通电工程 ”和电信“ 村村通 ”工程; 2004 年至 2006 年新建沼气池 25810 口,“ 三改 ” 配套率达到 40.0% ;对 20 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修渠道 80 公里;新修水窖 1414 口,完成集中供水工程 98 处,解决农村 1.63 万人饮水困难;完成退耕还林 2.3 万亩,荒山造林 3.5 万亩;实施整村推进扶贫 56 个村, 42 个村达到预期目标;扶贫搬迁 942 户; “ 千户帮扶 ” 解决 3000 多户农村特困户生产生活、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困难;白羊坡、周家湾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马家园村 “ 百镇千村工程 ” 进展顺利。
二、工业经济和民营经济
  工业体系重构起步良好。面对卷烟工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全县上下坚定信心,脚踏实地,狠抓卷烟替代产业建设,初步形成能源、药化、特色农产品加工、建材四个支柱产业。 2004 年至 2006 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0 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 15 家;新建工业项目 21 个,建成 17 个,在建 4 个;实施技改项目 35 个。为解决工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县财政安排工业发展资金 1200 万元;同时组建投资担保公司,累计为 29 家企业担保贷款 4115 万元。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已有 8 家企业申请入园,其中 5 家企业正在进行施工设计, 3 家企业已开工建设。预计 2006 年末,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 53500 万元、 23230 万元,比 2003 年(剔除烟厂)分别增加 31908 万元、 9846 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1550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8076 万元。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国企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民营经济从业户数 9070 户,从业人员 21800 人,分别比 2003 年增加 1334 户、 5300 人;民营企业 185 户,从业人员 7100 人,分别比 2003 年增加 72 户、 4000 人。预计 2006 年末,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58220 万元,是 2003 年的 2.3 倍,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2.9% ,比 2003 年上升 17.1 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4 年至 2006 年累计完成 134022 万元,是过去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的 1.4 倍,拉动 GDP 增长 4.2 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成为投资的重点。 2004 年至 2006 年共实施 172 个重点项目(续建 21 个、新开工 151 个),竣工 104 个,投资总额达 100148 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74.7% ;重点项目投资中,以能源、药化工业项目等为主的工业项目投资和技改投资达到 58012 万元,占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 57.9% ,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2004 年至 2006 年新签招商引资项目 52 个,开工建设 47 个,建成投产 32 个;新签、续建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 71982 万元。外贸出口累计创汇 200 万美元,利用外资 26.9 万美元。有 7 家企业先后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四、城镇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成立规划委员会、规划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执法中队,初步理顺了规划工作体制;完成了县城区总规调整、 7 个乡镇集镇规划和 12 个中心村规划;加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 60% ,比 2003 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加大规划执法力度,规划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努力推进城镇建设。按照 “ 北控南拓 ” 的建设规划,围绕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 2004 年至 2006 年共启动城建项目 119 个,竣工 101 个,在建 18 个, “ 一带双城三组团 ” 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以东环大道、武汉大道、环西路为主的城区外环基本明朗。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大,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增加 11 平方米,达到 22.23 平方米。乡镇集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了 7 个乡镇集镇街道硬化,百福司镇集贸市场基本建成,大河镇新区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城镇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对城区交通秩序和 14 条主要路段进行了集中整治;成功取缔城区客运三轮摩托车;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对城镇和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 “ 挖山、填水、毁绿 ” 的采矿活动进行了清理和取缔。建立健全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市场逐步规范。
五、财税金融
  财税收入质量有所提高。预计 2006 年末,财政收入完成 16368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2550 万元,年均增长 5.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5631 万元,比 2003 年增加 960 万元,年均增长 6.4% ;工商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 75.4% ,比 2003 年提高 12.9 个百分点。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在 “ 保工资、保运转、保法定支出 ” 的同时,集中资金促发展, 2004 年至 2006 年用于支持工业、农业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达到 23995 万元;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有效化解村级债务,保证乡村干部工资及时足额发放。财政改革整体纵深推进。县乡行政事业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率达到 100% ;政府采购目录达到 91 个,比 2003 年增加 22 个, 2004 年至 2006 年采购资金达到 7090 万元,节约率 10.0% ;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 “ 收支两条线 ” 管理;实施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预计 200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35000 万元,年均增长 16.7%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 105000 万元,年均增长 18.0% ;各项贷款余额 95000 万元,年均增长 5.5% 。金融不良贷款占比 25.0% ,比 2003 末降低 27.5 个百分点。我县连续 2004 年至 2006 年获得全州 “A 级信用县 ” 称号,今年又获得 “ 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 ” 称号。
其它
  劳动保障工作有效推进。三年社保扩面 8561 人次,各项保费征缴 7238 万元,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 6887.9 万元,初步建立起 “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 ” 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再就业培训 3726 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2054 人;城镇新增就业 9769 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 3705 人,困难人员再就业 1928 人。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城镇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低保纳入 3685 户共计 5982 人,三年发放低保资金 1184.2 万元; “ 福星工程 ” 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改建福利院 29000 平方米,下拨 “ 五保 ” 供养资金 374.9 万元, “ 五保 ” 集中供养率达到 95.0% ;社会定期定量救助 3911 户共计 6886 人,救助资金 213.3 万元;对城乡贫困群众实施大病医疗救助 716 人,救助资金 106 万元;发放自然灾害救助资金 404 万元。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加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县乡治安防控网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连续三年实现命案必破目标,荣获 “ 平安县市 ” 称号。 “ 四五 ” 普法顺利通过验收,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成效明显。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理顺信访秩序,强化信访责任,信访积案逐步消化。突出煤矿、道路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加强日常监控、专项整治、隐患整改和部门联合执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突出服务农村、服务企业两个重点,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 48.5% 45.0% 。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新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投入使用; “ 普九 ” 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回升,高中扩容成效显著,职业教育有新的发展,职教就业率达到 90.0%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年新增初高中教师 157 人(含青年志愿者、资教生 80 人);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发放农村义务教育 “ 两免一补 ” 资金 955 万元。完成卫生 “ 三权 ” 上划、防监分离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网络建设,重大疾病控制卓有成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文体和广电事业健康发展,改造、新建了一批文体设施;成功举办州第二十届老年运动会,参加州五运会、省民运会取得较好成绩;仙佛寺石窟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剧《西兰卡普》在省参演获楚天文华奖;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广播电视信号 “ 村村通 ” 工程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出生率为 8.9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79‰ 。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我县连续第四次荣获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 称号。统计、移民、环保、气象、邮政、电信、双拥、兵役、老龄、史志、档案、妇女儿童、宗教、残联、老区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718-6262366 传真: 邮箱:lfbxw0718#163.com
地址:来凤县翔凤镇凤翔大道103号三楼 邮编:445700
Copyright © 2004-2024 来凤县百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