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来凤记忆(图)

来凤记忆(图)

关键词:来凤,杨礼生,咸丰,农村合作社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来凤百姓网
  • 电 话:0718-6291272
  • 网 址:http://www.lf.ccoo.cn
  • 感谢 laif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462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杨礼生:1921年生人,湖北咸丰人,从小在来凤县生活。受父亲杨会全(早期曾任贺龙元帅印章雕刻师)影响,国共合作时期(1941年)参加国军抗日救国,经历了“长沙保卫战”等著名抗日战役。1948年底,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淮海战役”以及解放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战役。1955年,复员,长期服务于来凤农村合作社,见证了来凤的变迁和发展。

  杨礼生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家无寸土,从记事起,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穿过一身暖衣。15岁那年(1936年),听说“挑盐”能挣钱,便跟随挑盐队伍,上万县(今重庆万州)下来凤,一次挑四五十斤盐,来回走千里路,用血汗换饭吃。

  挑力挑断肠的山路

  杨礼生回忆说,挑盐走的这条路(万县-利川-咸丰-来凤)是湘鄂边区最大的一条道,也是湘西、鄂西入川(今重庆)的咽喉。路全是用石板铺成的,一梯一梯的,被踩得光溜溜的。当时的这条路很热闹,每天有上千人马经过,不管白天黑夜都能听到哀歌般的号子声。当时这条路也很凄凉,每天都有人累倒在这条路上,不管严寒酷暑都能看到倒在山坡上的挑夫们。

  杨礼生说,当年同他一起挑盐的一个汉子,叫杨本大,家有七个儿女,一家人全凭他挑盐挣钱糊口。1937年,因日军轰炸来凤,造成市上各种货物紧缺,盐商“双和店”老板则以白米作酬金,诱惑挑夫们为其运集盐巴。杨本大为了多得十斤白米,在150斤的担子上再加50斤,在行至高山时(今来凤县革勒车乡境内),累得口吐鲜血,一命归天。

  说起挑力的往事,身经百战的老兵也情不自禁地流下几行泪水,杨礼生说:“在解放前,来凤县只有四条人行大路,物质运输基本上靠人力,真的挑得人断肠。”

  修通公路就解放

  翻开军人复员证,杨礼生说:“我是1955年从第三野战军复员的,当我从厦门回到家乡时,来凤县已有了公路,咸(丰)来(凤)公路取代了原来挑盐走过人行大路,公路上不时可以见到马车、炭车(燃料为木炭的车)和汽车。”

  据杨礼生回忆,1957年夏,湖北省省长张体学视察来凤,指示尽快修通来凤第二条公路——来(凤)鹤(峰)公路。1957年底,来鹤公路正式动工,来凤首次成立公路建设指挥部,调集专班民工1000多人,分段包干,全面铺开。在施工中,开展“千担英雄”“万锤英雄”竞赛活动,激发了民工积极性。在雨季修路时,卯洞大队有9 0余人脚趾溃烂,仍不肯离开工地。三胡大队30余人坚持苦战九个日夜,凿成了长10 0 0米深13.9米的岩石槽方路基。到1958年底,修通了32公里公路,共投入民工49.3万个。

  继1957年到1978年间,来凤相继开工修建了来百、讨大和胡革等公路。在修建过程中,组建“生产尖兵团”、“工兵连”、“卫星连”等模范突击团队,发扬“不计报酬,忘我劳动”的思想,采用放“苕洞炮”“挖神仙土”等原始手段,修成200多公里公路。到1978年底,来凤公路通车里程达300公里,通了公路的山村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红薯个个清水汤,土家(来凤县是土家族集聚地)儿女饿得慌,哪会年年老模样,修通公路就解放”。杨礼生说:“修这些公路时,当地干部群众是在饥饿和期盼中度过的,有的还挨着批斗,付出了不少血汗。”张德华是来凤葩坪公社的社长,为了争取到修建葩坪公路的项目和物资,进县城一百多趟,前后花了四年时间。葩坪到县城有45公里,没有公路张德华只得靠双脚走,次次半夜出门半夜归,一天就吃一顿红薯。1969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张德华在县交通局办完事后赶路回家,刚出县城,因背在后背的手电筒亮着,被一伙人叫住,说“二气包包(形容得意忘形的人)进来凤,黑都没黑照电筒”,属典型的资产阶级,必须进行批斗。第二天批斗了一天,打得浑身发肿,晚上,又将手脚捆住在水田里泡了一夜。后来,尽管张德华的身体再也没有好起来,终日与床为伴,可始终没有忘记修路的事。在张德华的催促和提醒下,到葩坪的路于1976年初终于动工了。到葩坪的公路通了之后,算是来凤的第一条通公社(今天的“村”)公路,公社里的黄莲、白术、木材都卖了好价钱,社员们有饭吃了,日子也好过了,并培养出了公社里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岁末,公社召开总结大会,社员们把张德华背到会场,当听到新任社长说道“黑色油龙进深山,方便快捷弹指间,铁牛滚滚财源进,全民致富路为先”时,张德华高兴得流下眼泪,激动地说:“路通了,我心里欢畅着!”

  到来凤就是喝碗汤的工夫

  尽管杨礼生已八十八岁,但思路非常清晰,说话清楚说到今天的公路状况时,杨礼生还兴致勃勃地向笔者介绍,说前两年政府组织老军人参观新农村建设,自己整理了几句关于公路话题的顺口溜:“而今公路如蛛网,车行路上好宽敞,道道连着新农村,小康路上真开心。”笔者的心被杨礼生的顺口溜触动了,回到单位急忙查阅了来凤公路建设的统计资料:20 03年,实现了通乡(镇)公路等级化、黑色化目标;2008年,公路通车里程1300公里,公路密度为1公里每平方公里;2008年,185个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公路通畅率90%。

  采访快要结束时,邻家91岁的邓奶奶也来到了杨礼生家,当听说笔者下午五点多了还要赶回五十公里外的来凤县时,邓奶奶担心地说:“这么晚了,别走了,起码半夜才能到,怕路上不放心。”听到邓奶奶的话语,杨礼生按耐不住自己的性子,立即接过话头反驳道:“老姐姐,不是我们那个时代了,现在到来凤就是你喝碗汤的工夫(时间)。”邓奶奶听后很欣喜,高兴地说:“我记得十多年前下来凤,坐汽车都得大半天。哎,都怪我这么多年没有出门,看来我知道的事都是记忆了,变化真快啊!”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718-6262366 传真: 邮箱:lfbxw0718#163.com
地址:来凤县翔凤镇凤翔大道103号三楼 邮编:445700
Copyright © 2004-2024 来凤县百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