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小吃 > 打糍粑

打糍粑

关键词:糍粑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来凤百姓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fzbs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791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土家族在饮食上既丰富多彩,又有自身民族传统特色。特别在过年中,必须要打糯米糍粑,并留有俗语:“过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妈。”由此可见,土家族打糍粑从古一直传承至今,十分兴盛。从过去一家只打三至五升米,多则打一斗米,到如今不少人家一次可打上百斤米,并且花样色彩也比过去大有增加,有小米糍粑、包谷糍粑、高粱糍粑等。

土家族打糍粑在地方县志上记载不多,究竟传承多少年,尚无考察年限。民国时期,湘西永顺县风土志中曾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舂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直径约两尺,寻常者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


鄂西来凤县民间故事对糍粑传说也十分有趣。传说田氏土家族人原是九兄弟,加上一个女婿,称九子一状元。朝廷怕他们称霸一方,差来士兵,要斩尽杀绝。这正是腊月二十八打过年粑的时候。惊慌间,几弟兄从粑槽中取出一大坨糍粑,用簸箕端起上山了。吃的时候,发现它成了老厚大一坨,几弟兄只好用菜刀划成小块烧来吃。后来,几弟兄各奔一方安家立业,但他们都没有忘记当年的苦难,所以,每当过年,照旧要做大糍粑分享。

 以上故事虽然短小精悍,但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早期就有打糍粑的传统制作加工方式,也证明土家族的先祖们,在食品的多样化上发挥了聪明的智慧。关于大糍粑制作,如今土家族仍保持这种传统习俗,特别是用在讲亲结缘上比较普遍。因为土家族人十分讲究体面,在自己的儿子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相亲到未来媳妇时,从开始求亲,到送礼、订婚,包括结婚后送礼都离不开糍粑。大糍粑能够盖住装盛礼品的箩筐,既体面又美观。这样的礼品糍粑每个最低要12斤米制成,圆周直径一尺六左右,厚度为0.15公分。但糍粑加工制作有各种大小方式,都是根据自己生活需求进行制作。


据说土家族糍粑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在清初时期,土家族大孝子向怀德的80岁老母得了病,吃任何东西都不合胃口,向怀德就把糯米用腊肉蒸给母亲吃。虽然老人家有一段时间觉得合胃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不合了。向怀德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把糯米饭用锅铲在锅里反复挤压,使糯米饭成了糍粑,再用油煎上,使之二面黄,送给母亲。老人一看,忙吃上一块,感觉好吃,心里非常喜欢。时间一长,这种样式母亲又吃腻了,总觉得油味太重。但是做好的几块不能丢,向怀德便把几块拿到火炕上,用火钳架在火炭上烤得二面黄,再送给母亲,老人吃起感到非常香脆。从此后,母亲三餐不离。向怀德觉得用锅铲挤压数量太少,又不方便,一天,他就用木桶蒸了半桶糯米,而后,用对舂柔和,再捏成小个,放在刀板上,用锅盖压挤,并且厚薄均匀,每天他给母亲烘烤两个。后来,被土家族人称之为“孝粑”,并世代传承至今。


还有一种传说,土家族大善人田老六,家有良田千亩,每年旱灾,他都要给灾民施舍一些粗茶淡饭。日子一长,他总觉得太麻烦,就想一个简易办法,把平常不涨饭、又不好吃的糯米拌一些高粱、小米、红苕之类粗粮,用一大锅蒸熟,然后捣烂,用手捏成小个,再用两张方桌上下挤压,使之成为圆粑,看起来既美观,施舍他人又方便利索,而且在火炭上烤起吃,又香又脆。田老六一想,这么多粗粮拌在一起都好吃,如果光用糯米一种制作,那不更好吃?他想到做到,忙喊家人蒸了一木桶糯米饭。熟后,把碓窝洗净,用两根青㭎木棰砸成细烂,捏成细个,再用两张方桌上下挤压,揭开一看,又薄又圆,而且白得透亮。烘烤食之,口感很好。后来,土家族人每年过年,都要打糍粑。

  尽管两种传说有些粗糙,没有具体地点、时间,但总是有它一定根据,而且还附带着孝文化和善文化,也说明土家族人打糯米糍粑,还存在丰富的传统思想内涵,也充分说明土家族人不光是忠孝、善良,而且还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具有传统特色的饮食文化,千古传承,古今不衰。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718-6262366 传真: 邮箱:lfbxw0718#163.com
地址:来凤县翔凤镇凤翔大道103号三楼 邮编:445700
Copyright © 2004-2024 来凤县百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